根据中执业药师专业知识一整理,这是中药专业知识一第一章的:中药与方剂!
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的重点内容有: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
名称详情学术价值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,载药种,分上中下三品最早的药学专著,为本草学发展的奠定了基础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时期,作者陶弘景,载药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;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新修本草《唐本草》,载药种开创了图文对照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,第一部官修本草,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经史证类备急本草《证类本草》,宋代,唐慎微,载药种图文对照,方药并收,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本草纲目明,李时珍,载药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,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。本草纲目拾遗清,赵学敏,新增药物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中华本草当代本草代表作,共34卷,前30卷为中药,后4卷为民族药,包括藏药、蒙药、维药、傣药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余年来传统+A3:C8药学成就。第二节中药的性能
概述中药性能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,又称药性。药性理论即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,包括四气、五味、升降浮沉、归经、有*无*等。四气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、以病症寒热为基准所示效用1.寒凉药具有清热、泻火、凉血、解*等作用;2.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、补火助阳、温经通络、回阳救逆等作用。3.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,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。五味五味含义
五味,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、甘、酸、苦、咸等味。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,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。
此外还有淡味、涩味。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,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,故习称五味。
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
阴阳属性
阳辛、甘、淡阴酸、苦、咸升降浮沉含义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,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,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。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。确定依据
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,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,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。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。质地轻重凡花、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,如菊花、桑叶等;种子、果实及矿物、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,如苏子、枳实、磁石、石决明等。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,如苏叶、金银花;气味厚者多主沉降,如熟地、大*等。性味凡性温热、味辛甘的药为阳性,多主升浮,如桂枝等;而性寒凉、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,多主沉降,如天花粉、芒硝等。效用不少药表现为升浮和沉降皆具的两向性。如:胖大海、前胡、川芎。影响因素
炮制酒炒则升,姜汁炒则散,醋炒则收敛,盐水炒下行。配伍在复方配伍中,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,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。反之,性属沉降的药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,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。归经归经的含义
归作用的归属,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,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,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,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。理论基础脏象学说、经络学说。归经的确定依据
药物特性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、色、气、味等特性,有时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,其中尤以五味多用,如辛入肺,陈皮、半夏、荆芥均味辛,故归肺经;甘入脾,饴糖、甘草、*参均味甘,故归脾经等。药物疗效如苏子、白前能治疗咳喘,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,故归肺经;茯神、柏子仁能治疗心悸、失眠,而心悸、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,故归心经,等等。有*与无*含义有*与无*,从狭义上讲,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。从广义上讲,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,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。也就是说,药物的有*与无*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。一般说,药物的有*与无*和“*”的大小,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强弱成正比。*的特性所谓狭义的“*”,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。所谓广义的“*”主要有两种涵义:①药物的总称。即“*”与“药”通义。“*”即是指“药”。②药物的偏性。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,就在于它具有某种偏性。这种偏性称之为“*”。广义的“*”虽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分,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。因为从理论上说,凡药必有偏性,有偏性才可称其为药。故也有人据此将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的总称。也就是说,广义的“*”是指药物偏性的总称。确定依据
含不含有*成分一般有*药主含*性成分,如砒石、马钱子等;无*药不含*性成分或含*性成分甚微。整体是否有*中药大多为天然药,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,这些成分相互制约,有*成分也不例外,致使有些含*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*性。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,是确定药物有*无*的关键,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*,超过则为有*。影响有*无*的因素药物的有*与无*受到多种因素影响。主要有品种、来源、入药部位、产地、采集时间、贮存、加工炮制、剂型、制剂工艺、配伍、给药途径、用量、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、皮肤与黏膜的状况、施用面积的大小、病人的体质、年龄、性别、种属、证候性质,以及环境污染等。使用有*药的注意事项1.用量要适当,采用小剂量渐增法投药。2.采制要严格。3.用药要合理。4.识别过敏者,及早予以防治。
第四节 配伍
内容七情配伍
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、药物七情。除“单行”外,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,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。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,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。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,不需其他药辅助。如独参汤,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,可以增强原有疗效。石膏与知母配合,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;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,以一种药为主,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,辅药增强主药疗效。如补气利水的*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,茯苓能提高*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。相畏即一种药物的*烈之性,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。如生半夏的*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。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*烈之性。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*性或副作用,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。相恶即两药合用,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,甚至丧失。如人参恶莱菔子,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。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,能产生或增强*性反应或副作用。如乌头反半夏、甘草反甘遂等。第五节 方剂与组成
八法即汗法、吐法、下法、和法、温法、清法、消法、补法
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,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。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,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,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。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,其药力居方中之首,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。臣药意义有二: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;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。佐药意义有三:一为佐助药,即协助君、臣药加强治疗作用,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;二为佐制药,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、臣药的*性或烈性的药物;三为反佐药,即根据病情需要,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。使药意义有二:一是引经药,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;二是调和药,即调和诸药的作用,使其合力驱邪。考考你单选1.依据中药药性理论,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为
A.苦温
B.苦凉
C.苦寒
D.苦平
E.苦微温
2.依据方剂的组成原则,关于佐药的说法,错误的是
A直接治疗兼病的药
B.减缓君臣药*性的药
C.减缓君臣药烈性的药
D.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
E.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
配伍
A.收敛固涩
B.发散,行气
C.补虚,缓急
D.坚阴,通泄
E.软坚散结,泻下通便
依中药药性理论
辛味所示的作用是
苦味所示的作用是
咸味所示的作用是
此为年真题,答案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!
赞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