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是中国传统中医的特有药物,是我国丰富而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。它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、文化、地理资源、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,千百年来为人民的繁衍生息做出巨大贡献,也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的智慧产物,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,快来一起学习和认识吧!
荆芥
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。别名:香荆荠、线荠、四棱杆蒿、假苏。
花穗,茎枝叶。
主产于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北、湖北,多为栽培。新疆,甘肃,陕西,河南,山西,山东,湖北,贵州,四川及云南等地;自中南欧经阿富汗,向东一直分布到日本,在美洲及非洲南部多为野生。
1年生草本,高30~cm,有强烈香气。茎直立,四棱形,基部通常微红色。叶对生,常为指状三裂,裂片披针形,长15~20mm,宽2~4mm,全缘,中间裂片较大,两侧裂片较小,两面均被白色柔毛,下面具凹陷腺点。
花为轮伞花序,多密集于枝端,形成间断的穗状花序,长2~13cm;小苞片极小,线形;花萼管状钟形,长约3mm,直径1.2mm,被灰色疏柔毛,具15脉,萼齿5,三角状披针形;花冠青紫色,长约4.5mm,冠檐二唇形,上唇先端2浅裂,下唇3裂,中裂片最大;雄蕊4,2强,花药蓝色;子房4纵裂,花柱基生,柱头二歧。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,长约1.5mm,褐色。花期7~9月,果期9~11月。
夏、秋二季花开到顶、穗绿时采割,除去杂质,晒干。切段,生用。
本品茎呈方柱形,上部有分枝,长50~80cm,直径0.2~0.4cm;表面淡*绿色或淡紫红色,被短柔毛;体轻,质脆,断面类白色。叶对生,多已脱落,叶片3~5羽状分裂,裂片细长。穗状轮伞花序顶生,长2~9cm,直径约7mm。花冠多脱落,宿萼钟状,先端5齿裂,淡棕色或*绿色,被短柔毛;小坚果棕黑色。芳香,味微涩而辛凉。
除去杂质,喷淋清水,洗净,润透,切段,晒干。荆芥穗:摘取花穗。
荆芥炭:取荆芥段,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褐色。芥穗炭:取净荆芥穗,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。
辛,微温。归肺、肝经。
解表散风,透疹,消疮。
1.感冒,头痛
本品辛散气香,长于发表散风,且微温不烈,药性和缓,为发散风寒药中药性最为平和之品。对于外感表证,无论风寒、风热或寒热不明显者,均可广泛使用。用治风寒感冒,恶寒发热、头痛无汗者,常与防风、羌活、独活等药同用,如荆防败*散(《摄生众妙方》);治疗风热感冒,发热头痛者,每与辛凉解表药银花、连翘、薄荷等配伍,如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。
2.麻疹不透,风疹瘙痒
本品质轻透散,祛风止痒,宣散疹*。用治表邪外束,麻疹初起、疹出不畅,常与蝉蜕、薄荷、紫草等药同用;若配伍苦参、防风、白蒺藜等药,又治风疹瘙痒。
3.疮疡初起
本品能祛风解表,透散邪气,宣通壅结而达消疮之功,故可用于疮疡初起而有表证者。偏于风寒者,常配伍羌活、川芎、独活等药;偏于风热者,每与银花、连翘、柴胡等药配伍。
荆芥、荆芥穗、荆芥炭、芥穗、炒荆芥
1)荆芥配防风,加强祛风解表作用。
2)荆芥配薄荷,一气一血,可加强解表发汗之效。
3)荆芥配僵蚕,祛风解表,治湿胜带下等症。
4)荆芥配白矾,祛风化痰之效增强,用治风痰壅盛,小儿惊风。
5)荆芥配石膏,治风热头痛。
6)荆芥配槐花炭,祛风止血,用治肠风下血。
7)荆芥配升麻炭,升清阳,止出血。
8)荆芥配大*,清热通便。
9)当归荆芥治中风
方剂解读
银翘散(《温病条辨》):
连翘(30g),银花(30g),苦桔梗(18g),薄荷(18g),竹叶(12g),生甘草(15g),芥穗(12g),淡豆豉(15g),牛蒡子(18g)。上为散。每服(18g),鲜苇根汤煎,香气大出,即取服,勿过煮。肺药取轻清,过煮则味厚入中焦矣。病重者,约二时一服,日三服,夜一服;轻者,三时一服,日二服,夜一服;病不解者,作再服(现代用法:作汤剂,加芦根18g,水煎服)。
功用:辛凉透表,清热解*。主治:温病初起。发热,微恶风寒,无汗或有汗不畅,头痛口渴,咳嗽咽痛,舌尖红,苔薄白或薄*,脉浮数。
荆防败*散(《摄生众妙方》):
羌活,独活,柴胡,前胡,枳壳,茯苓,荆芥,防风,桔梗,川芎(各4.5g),甘草(1.5g),用水一盅半,煎至八分,温服。
功用:发汗解表,消疮止痛。主治:疮肿初起。症见红肿疼痛,恶寒发热,无汗不渴,舌苔薄白,脉浮数。
防风通圣散(《*帝素问宣明论方》):
防风、川芎、当归、芍药、大*、薄荷叶、麻*、连翘、芒硝(各6g),石膏、*芩、桔梗(各12g)、滑石(20g)、甘草(10g),荆芥、白术、栀子(各3g)。上为末,每服(6g),水一大盏,生姜三片,煎至六分,温服(现代用法:作水丸,每服6g,日服二次;亦可作汤剂,水煎服)。
功用:疏风解表,泻热通便。主治:风热壅盛,表里俱实证。憎寒壮热,头目昏眩,目赤睛痛,口苦而干,咽喉不利,胸膈痞闷,咳呕喘满,涕唾稠黏,大便秘结,小便赤涩,舌苔*腻,脉数有力。并治疮疡肿*,肠风痔漏,鼻赤,瘾疹等。
止嗽散(《医学心悟》):
炒桔梗、荆芥、蒸紫菀、蒸百部、蒸白前(各1kg),炒甘草,十二两(g)、陈皮去白(g)。上为末。每服(9g),食后、临卧开水调下;初感风寒,生姜汤调下(现代用法:作汤剂,水煎服)。
功用:宣利肺气,疏风止咳。主治:风邪犯肺之咳嗽证。咳嗽咽痒,咯痰不爽,或微恶风发热,舌苔薄白,脉浮缓。
川芎茶调散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:
川芎、荆芥去梗(各12g),白芷、羌活、甘草(各6g),细辛去节(3g)、防风去芦(4.5g)、薄荷叶(12g)。上为细末,每服(6g),食后用茶清调下(现代用法:共为细末,每服6g,每日2次,饭后清茶调服;亦可作汤剂,水煎服)。
功用:疏风止痛。主治:外感风邪头痛。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,恶寒发热,目眩鼻塞,舌苔薄白,脉浮。
药食同源:
往期热点
肩周炎病因及诊断,临床上常见分三种!肩周炎:疼痛、活动受限怎么办?中医手诊:看手辨健康,九宫各不同! 白癜风有治好的办法吗黑龙江治疗白癜风的医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