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
苏沫·主播
安东尼
十点读书签约作者
新春佳节来临之际,“90后”的袁隆平给真正的90后、00后送上祝福:“期待比我们更强!能够健康成长,天天向上!”。相关话题热度攀升,冲上了微博热搜。
是啊,年生的袁隆平爷爷,今年已经超过了90岁,今天谨以这篇文章,祝袁爷爷身体健康,新年快乐~
from十点君
袁老虽寡,谷不生虫
其实不久前,袁隆平就又双叒叕上热搜了!
在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,袁老及其团队所创造的四个水稻产量“奇迹”引爆全网:
“盐碱地,亩产公斤,这是奇迹啊!”
“山东东营,平均产量超过公斤,这是奇迹啊!”
“台州遇到台风,产量还有公斤,这是奇迹啊!”
“海水稻,产量公斤,可以养活1亿人,这是奇迹啊!”
90岁的袁老一边列举着水稻产量,一边重复着“奇迹、奇迹”,俨然一个傲娇的小王子。
袁老的傲娇是有原因的:全球研究海水稻的国家很多,但是产量都不高,唯独中国连续三年海水稻产量一直遥遥领先全世界!这是中国的骄傲!
很多网友说:“袁老是奇迹的创造者,他才是真正的奇迹。”
这可不是袁隆平第一次上热搜,毕竟他可是网友眼中实力相当强的“90后带货梗王袁大佬”。
前段时间,袁隆平在同一家理发店理发16年,不经意间就带火了一个路边的偏僻理发小店。
袁老不仅自己设计发型,剪完头发后还会俏皮地打趣:“哇,我又年轻了。”
网友们纷纷点赞袁老的调皮和低调,称他一开口就是段子。
如果你以为他只是段子手,认真你就输了,他还是个移动“表情包”。
前不久的采访中,袁老实名吐槽博士生难带:“现在的博士生我不带了,辛苦得很、麻烦得很哪,那是要死脑细胞的。”
后来记者又问他团队中的精英好不好管啊,袁老又是皱眉,又是挠头的表情着实是亮了,那模样太可爱了。
这么风趣可爱又真实的袁老,怎么不叫人喜欢!
袁隆平所研发的杂交水稻为国家甚至人类做的贡献不言而喻,然而最近几年,网友们都被袁老的质朴可爱圈了粉。
有人拍到袁老颤颤巍巍去超市看米价,然后心满意足地从超市出来。
就像网友说的“只有袁爷爷可以说我胖,毕竟我是吃他家大米长大的。”
这样的袁隆平就像我们身边有血有肉的自家爷爷一样,他虽然是传奇,却也是最朴实温暖的代表。
袁隆平就常常以农民自居,生活也朴素得和农民一样,然而就是这个黝黑瘦小的老人,让亿万人不再为一日三餐而发愁。
袁隆平这位“杂交水稻之父”不仅创造了世界水稻单产最新、最高纪录,甚至突破了“海水种稻”的先例,让我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实现大规模种植海水稻的国家。
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段话:
像袁隆平这样的人,他们可能真的是被普罗米修斯盗下来的火种,他们存在,便是人间的一道光,驱散了黑暗。像袁隆平这样的引路人,他们的故事,不应该被我们忘却。
侠之大者,忧国忧民
袁隆平是如此热爱那一亩田,以致于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农民家庭出身。
其实不然,袁隆平是真正的书香门第,他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,父亲在东南大学毕业,母亲是英国教会学校的高材生,在那个年代就能够讲一口流利的英语。
袁隆平与水稻的缘分,也是源自于一个美丽的误会。
幼时的袁隆平很贪玩,读书全凭兴趣来,喜欢的就认真,不喜欢的就敷衍,经常跑到嘉陵江里去有游泳,是出了名的自由散漫。
有一次小学郊游,袁隆平跟随老师参观过一个私人园艺场,红红的桃子挂满枝头,一串串亮晶晶的葡萄爬满藤架,还有五颜六色的盛放鲜花铺满小路,那时候袁隆平就觉得田园太美了,所以心底就种下了一颗学农的梦想。
梦想照进现实之前,总有一段荆棘丛生的黑暗路。
就像袁隆平后来才明白,真正的种地是多么艰辛,田园之美不过是想象中的童话世界。
西南农学院毕业后,袁隆平就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农校,在那里一呆就是16年。
那些年里,虽然孤灯照单人,但有青山绿水相伴,袁隆平在教学之余,就会去学校前的大江里游泳,或者在河坝上拉小提琴,日子也过得恬静淡然。
年少不知愁滋味,懂得已是曲中人。
动荡的年代开始了,在日*的侵扰下,中国人开始了吃不饱饭的艰难日子。
袁隆平忘不掉那种饥饿感带来的恐惧:“刚吃完饭肚子就饿了,有时候用糠来代替米,越吃越饿,一天到晚就想着吃饭,根本吃不饱。吃不饱身体就没有能量,双脚松软无力,浑身冰凉,那个日子真的很难受。”
望着满目疮痍的国土、举家逃难饥民脸上的菜色以及血肉模糊的尸体,袁隆平第一次知道了弱肉强食代表什么。
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,那还谈什么祖国强大?
那一天,袁隆平立志要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,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吃得饱饭,成为他心底的另一个梦想。
然而那时杂交水稻技术在美国都没有被突破,更不要说当时困难的中国了。
袁隆平没有被吓倒,反而迎难而上,整天埋在图书馆研究外文资料,只为了弄清楚杂交水稻的原理。
那些不忍回忆的苦难,总有一天能让人笑着谈起。
一个记者曾问过袁隆平,以前研究水稻的日子苦不苦?
袁隆平满脸骄傲说:
苦,可是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都远离饥饿,苦也值得。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,也能绊倒一个国家。
曾经看过一段采访,记者问袁隆平:“你是不是特别担心当年那种饿死人的场景再次出现?”
袁隆平沉思了一会,坚定地摇摇头:“不可能了。”
民族之痛,是这世界上的最痛。
正是这些愿意忧国忧民的侠者,才敢于让那些不可能的科学研究统统变成了可能,让那些不可控的苦难统统变成不可能。
天下难事,恒者得之
这世上,从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。
袁隆平却在这一条荆棘路上,走出了禾苗满地,走出了稻谷飘香。
后来的一天,袁隆平无意间在农校的试验田里,发现一株颗粒饱满而且穗大的稻株,他突然有了希望,如果能用这一株育种,是不是可以增产很多。
然而等他次年春天把种子播下,却没有结出穗大饱满的稻子,不过袁隆平却从这块试验田里生出“人工杂交水稻”的最初想法。
想要培养“人工杂交水稻”,首先要找到“天然的雄性不良水稻”,然而这种水稻理论上找到的概率是五万分之一,这无异于大海捞针。
那一年40度的高温天,袁隆平和新婚妻子、学生开始了漫长的寻找稻苗之路。
他们头顶骄阳,脚踩泥水,蚊虫叮咬和稻叶的割伤让他们的皮肤反复感染,即便这样也没有让他们放弃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,他们用5倍放大镜观察了多株水稻之后,终于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,这仅仅是杂交水稻之路的第一步,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夫妻扶持,是世界上最强有力的后盾。
那一年袁隆平狠心离开自己出生三天的儿子南下,只为了不耽误最佳的育种季节,妻子邓哲默默整理好行李,不问归期,而袁隆平整整七个春节都未回家团圆。
一个女人奋力顶着半边天,只是为了保证丈夫没有后顾之忧往前冲。
杂交水稻的研究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着,研究的过程中有过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:
特殊时期,袁隆平曾因为所谓的“自由散漫”,差点被抓进了牛棚,杂交水稻的研究也险些被扼杀在摇篮里。
又一年,袁隆平精心培植的试验田被人为摧毁,如果不是在一口水井中找到了5颗幸存的秧苗,这么多年所有的心血都将毁于一旦。
年,不断配种的杂交水稻却只长苗不长稻,有人冷嘲热讽:“可惜了,我们人类不吃草,不然你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还是很有价值的!”
有时候看似是走投无路,坚持下去,可能就会柳暗花明。
袁隆平不管他人的质疑和嘲讽,一心只在自己的水稻配种上,一个人对抗着所有的压力和阻力。
天下无易事,有恒者得之。
年新的种子杂交优势果然都转到了稻谷上,每亩地的产量都增加了斤左右。
年,袁隆平又发明了新的方法,将水稻的产量提升到原来的8倍左右。
年全国开始大面积试种杂交水稻,平均增产20%以上,为我国水稻增产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。
之后的南优2号、超级稻,每公顷的产量从3吨提高到18吨,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惠及全球40多个国家,他也因此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。
看着白花花的大米,很多人流着泪说:“以后再也不怕饿肚子了......”
人人知他是救世主,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。
袁隆平瘦瘦小小的,而且皮肤黝黑,确实像个农民,这是多年风吹日晒的见证啊。
就是这样一个踏实肯干的老人,尝过世间所有心酸,品过人生全部苦楚,却从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什么:
国家要给他官职,他拒绝了,说人心浮躁了,就难以看清楚事情的本来面目。
国家要给他奖金,他不是捐给慈善机构,就是分给同事,身上的衬衫不过几十块一件。
即便如此,还是在知乎上看到有人质疑:“袁隆平是否被过誉了?”
有个扎心的回答是这样的:“不是袁老被过誉了,而是像袁老这样的人,和他们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,受到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