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天气寒冷又干燥,呼吸道传染病容易发作,尤以咳嗽为常见。不少人都会寻一些偏方来食用,但这些药方真的靠谱吗?
冬季因受寒导致的咳嗽居多
由于气候的原因特别是冬天,人的免疫力会不同程度降低,从而诱发呼吸系统及上呼吸道疾病。中医认为,肺主表、司呼吸,肺窍不利,阻碍正常的呼吸后就会咳嗽。咳嗽分为热咳和寒咳两种,吴朝华主任告诉记者,冬季大部分人群是因受寒而导致的咳嗽,但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,不少家庭安装了暖气,并且冬日过多食用温补之物,导致外寒内热,也就是俗称的“寒包火”。
对于这类咳嗽,应以“散表寒、清肺热”为主。恰如《医学心悟》所说:“咳嗽之因,属风寒者十居其九”,“肺有火,则风邪易入,治宜解表而清肺火”,可以选用一些散表寒的麻*、清肺热的*芩等药物调理。
别听信偏方花椒炖梨不靠谱
网络上,关于止咳的偏方层出不穷,其中花椒炖梨是呼声最高的一种。梨性寒,味甘酸而平,具有润喉清肺、镇咳生津的作用;花椒性味温辛,可以温中散寒,增强人体的免疫力。但不同类型的咳嗽应用的食疗偏方也是不同的,花椒炖梨主要用于风寒咳嗽。
但吴朝华表示,虽然花椒炖梨对不少人的咳嗽有治疗效果,但并不建议患者这样食用。一是因为药方也没有经过临床证实,对于药方的分析也仅限于两种食材本身;二是中医食疗方中有不少更好的配方。所以如花椒炖梨、胡椒煮萝卜这样的偏方他并不建议使用。
贝母蒸梨要分清咳嗽类型
《本草经集注》说:“形似聚贝子”,故名贝母,能止咳化痰、清热散结之功。贝母蒸梨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润肺止咳方。但吴朝华表示,不同的贝母蒸梨会有不同的功效,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。
干咳、痰少属于燥火咳嗽。可以选用川贝母,因为川贝母性凉甘润,浙贝母性味苦寒,前者止咳化痰作用强,后者软坚散结作用强,所以川贝母也更适合老人、小孩和体虚之人。
痰色*而粘,多属痰火咳嗽,这一类咳嗽则更适合浙贝母。同时,无论是川贝还是浙贝的止咳嗽成分不溶解于水,能随着水蒸汽而蒸发,长时间蒸煮极易造成药效挥发。所以在蒸梨的时候,先将贝母用冷水泡软,梨不削皮,从中切成两半,剜去核,将贝母放入梨中,再将梨合上用绳子捆紧蒸煮半小时,这样,在蒸煮过程中,贝母成分会被梨肉充分吸收,吃梨肉即可收效。
清稀泡沫痰、容易咳出的是风寒咳嗽,伴有头痛、鼻塞、流清涕、怕冷及发烧等症状。这类咳嗽则不应该用贝母,而是使用性温味辛的半夏。取半夏12g,薏苡仁30g,百合8g。用水洗净后加入锅中,清水适量,放入半夏、薏苡仁、百合煮30分钟,加入冰糖调味即可。
清代止嗽散风寒风热都适用
中医认为,病久耗气伤阴,更使风邪留恋难去,肺失清肃,致使咳嗽。“止嗽散”出自《医学心悟》,是清代程钟龄积总结30年的治咳经验。止嗽散取桔梗(炒)、荆芥、紫菀(蒸)、百部(蒸)、白前(蒸),各两斤,甘草(炒)g,陈皮(水洗去白)g,共为末。每服3钱,开水调下,食后临卧服,初感风寒,生姜汤调下。
程钟龄在书中论述此方时写道:“盖肺体属金,畏火者也,过热则咳;金性刚燥恶冷者也,过寒亦咳。且肺为娇脏,攻击之剂既不任受,而外主皮毛,最易受邪,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。本方温润和平,不寒不热,既无攻击过当之虞,大有启门驱贼之势。是以客邪易散,肺气安宁。”
萝卜葱白汤赶走咳嗽小感冒
对于风寒着凉初期,咳嗽并不明显的患者,吴朝华表示,可以选择萝卜葱白汤服用,在感冒前期控制住病情。取萝卜1根,葱白6根,生姜15g,用水三碗先将萝卜煮熟,再放葱白、姜,煮成一碗汤,一天喝2~3次。
萝卜营养丰富,民谚有“十月萝卜小人参”之说。《随息居饮食谱》载:“治咳嗽失音、咽喉诸病,解茄*。热者下气和中,补脾运食,生津液,御风寒。”大葱药用价值很高。《神农本草经》载:“葱作汤,治伤寒寒热、中风、面目浮肿,能出汗。”中医认为,葱味辛性温,治风寒感冒、身热恶寒无汗。生姜味辛,性微温,有醒神、止呕、散风寒的作用,治风寒感冒、头痛鼻塞有效。此汤辛温解表,止咳化痰,适用于咳嗽,鼻流清涕等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