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中要时常保持运动 http://www.bdfyy999.com/bdf/jiankangzatan/m/18358.html
01
来到哈工大
白驹过隙,转瞬60年。回想起年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情景,仍历历在目。
年,我就读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龙潭中学高三班。毕业前夕,在众多学校的介绍材料中,印刷精美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画册令我眼睛一亮,“天鹅项上的珍珠”让我神往,“哈尔滨工业大学”耀眼的校名叫我爱不释手。填报志愿时,校长让我报考清华大学,而班主任*汉海老师非要我报考哈工大不可,他指着电机系动力经济专业对我说:“哈工大是全国最好的工科大学,是工程师的摇篮。动力经济专业是培养厂长经理的,你就报考它,今后当厂长。”
我最终被哈工大录取了。得知我考上大学的消息,村里人都来看望,一位老阿婆拉着我的手问:“庆贵啊,听说你考到东北的什么‘冰’了。远吧?”我妈抢着说:“哈尔滨,可远了。”一位老叔说:“远点好,走得越远越有出息。”一位退伍*人更逗,他说:“那里可冷了,连撒尿都会结冰,要用棍子敲。你怕不怕?”我也不知道深浅,顽皮地回答:“不怕。别人敲我也敲呗!”
我怀揣着父母借来的元和县教育局补助的50元钱,带上退伍*人送的棉衣棉裤,只身一人,远离家乡。第一次坐火车,到衡阳转车时,行李被盗。一路慢车,经过整整十天的颠簸,总算到了哈尔滨。
出了车站,立即受到哈工大接待人员的热情欢迎。一位高年级同学把我领到第一学生宿舍,立即向系领导反映了我的情况,帮我申领一床被子,解了燃眉之急。
动力经济专业后来停办,改为电站专业,不久又把我们两个班合并到电气测量专业。我所在的-2班,20多名同学像兄弟姐妹一样,互相关心,互相帮助。当大家得知我的困难后,伸出热情之手,你帮一点,他帮一点,让我很快就安定了下来。
刚入学时,正值三年困难时期,老师学生都吃不饱。吃的是窝窝头、高粱米、黑馒头、“双蒸发糕”,一个月见不到一次大米饭和白面馒头,一学期见不到荤腥,还吃了几个月的甜菜渣子。
大学期间,我享受着最高助学金,还利用假期干活挣点钱,虽然家里未给我寄过一分钱,但也过得有滋有味。几个假期我没回过一次家,毕业后,黎克老师和荣杰、郭璞玉、邱传霖、宋祖文、赵丽娟等同学,给我凑了52元钱。在东北林学院任教的高中同学林为端更是慷慨解囊,把一个月的工资60元全给了我。我拿着老师同学捐助的路费,在赴工作单位报到之前才圆了一次探家之梦。
02
学在哈工大
哈工大有很好的校风和学风。从入学起,“规格严格,功夫到家”的校训就时时鞭策着每个学生,而严谨的治学作风则处处体现在每个老师的每堂课上。《电工基础》是电机系所有专业的基础课,分量重,课时长,系主任俞大光教授亲自授课。俞教授是誉满全国工科大学的《电工基础》权威,全国工科统一使用的《电工基础》教材就是由他编写的。上课时,也不见他拿教案,手里就几根粉笔,先是在黑板工工整整地写上要讲的章节,写上必要的公式和定理,然后开口娓娓道来。他能把复杂的电工原理讲得深入浅出,逻辑清楚,推导严谨,表达准确,真是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。可以说,他的讲课“添一句话嫌多,减一句话嫌少”,堪称“功夫到家”的典范。听他的课既是学习,也是一种享受,我们都爱听他的课,感觉他上课的时间过得特别快。
讲大课的都是名教授,给我们辅导的也是名师。辅导《电工基础》的周长源老师,在讲解习题时,语言优美,说话严谨,文字简洁。他把思路讲完后,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列出步骤,最后他归纳。一次我的作业写了个错别字,周老师很认真给我改了过来。年10月,我回到母校参加哈工大海内外校友工作研讨会时,有幸见到了后来曾任哈工大副校长的周长源老师,他送给我一本诗集,我才知道周老师的文学造诣也很深。
进入高年级后,我们开始接触专业课。给我们上专业课的电气测量教研室老师,都是年富力强的教学骨干。老师们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,跟踪世界先进测量技术,开设了几门十分实用的测量技术课程。赵国田老师的《非电量测量》,刘嗣贤老师的《自动化测量》,李继凡老师的《无线电测量》,都非常实用。特别令我难忘的是赵新民老师上的《精密测量》课,他十分注意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,带我们做实验时,非常认真,批改实验报告时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。有一次,赵老师在我的实验报告数据处理表格中给我补齐小数点后面的“0”,因为小数点后面的位数涉及到误差等级。这件事虽小,但印象特别深,至今不忘。
我特别欣赏哈工大的基础课学习、基本功训练和严谨作风的培养。给我们上《高等数学》、《普通物理》、《普通化学》、《自动调节原理》、《电子技术》等基础课程的老师,都是学校最好的教授副教授。而上专业课的都是教研室里拔尖的老师。由于学校对基础课舍得投入最强的师资,因而我们对基础课学得较扎实。而开设的大量实验课,给我们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手机会,让我们接触到了作为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的基本技能。在校的五年里,参加了一次金工实习、三次工厂实习和一次毕业实习,这五次实习,让我学到了工程技术中最为有用的一些基本功。
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哈工大的五年,既学到了知识,也学到了技能,更学到了方法。参加工作后我真切地体会到,最有用的知识是基础知识,最有用的技能是扎实的基本功,最有用的方法是严谨的治学方法,最实用的能力是自学钻研的能力。工作中遇到的大量技术问题都要利用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去解决,而要想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潮流中不落伍,还得利用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去钻研新的知识、新的学科和新的技能。
03
哈工大的老师
哈工大的老师不光教我们知识,更注意教我们如何做人。为了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,电气测量教研室的老师在上课、实习和平常的接触中,以身作则,言传身教。李继凡老师上课时严肃认真,一丝不苟,下课后和同学打成一片,丝毫没有老师的架子,时时处处利用自己的言行教育我们,影响我们。刘嗣贤老师听说班里有个别同学背上家庭出身不好的包袱,专门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老一辈革命家背叛剥削家庭,投身革命的故事。
我是班里年纪最小的一个,刚上大学时,只知道读书,而为谁读书、为什么读书等问题却不加思考。有人批评我“只专不红”,我一直不以为然。年3月到6月,黎克老师带领我们几位同学到大庆进行毕业实习,为油田设计油气自动测试仪。黎老师在带我们做好毕业设计的同时,无数次和我促膝谈心,教育我,引导我,鼓励我,要像大庆人那样,为国争光。
在毕业设计中,有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。我和赵丽娟合作做一个课题,设计完成线路后,由我负责元器件参数计算,赵丽娟负责复核,然后由她焊接线路,我负责检验。为了尽早拿出样品,我和赵丽娟经常加班到深夜一两点钟。一天晚上,我不知不觉趴在桌子上睡着了,突然一阵说话声把我惊醒。睁眼一看,我身上披着一件女式外套,旁边是黎老师,她正为赵丽娟焊接线路当助手。我不好意思地说:“黎老师,还是我来干吧!”黎老师笑着说:“赵丽娟焊接技术不错,我配合她正合适。”我说:“这种小事哪能让老师您干呢!”黎老师反问:“小事?”我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就是。它是不断重复一种动作的简单劳动,不用动脑筋,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。”黎老师听后哈哈大笑说:“还有一套‘理论’呢。但是你要知道,任何的‘复杂’都是由无数的‘简单’组成。拒绝做小事的人,永远成就不了大事业。小刘,要记住一句话:任何大事都要从小事做起。”
“任何大事都要从小事做起。”这句话,令我震动,也使我受益终生。
04
毕业来到戈壁滩
年8月16日,电机系的毕业生在电机楼正中的阶梯大教室集中,宣布分配名单。首先由系*总支书记动员,最后由系主任宣读名单。名单很长,前面是分配到北京、上海、哈尔滨、沈阳、长春、洛阳、株州、南昌、桂林、西安等工业部门和科研机构的人名。半个多小时过去了,我一边竖起耳朵听,一边想,怎么没有我的呢?直到最后,才听到系主任念到,下列同学到甘肃清水参*:……荣杰、穆文林、李嘉敏、刘庆贵……
哦!我参*了,到甘肃清水。我从小就羡慕解放*,渴望参*。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,真高兴啊!我问辅导员:“部队是干什么的?”他摇摇头说:“不知道。这是个保密单位,要求特别严。”报到后,上了保密课才知道,这里是我国第一个航天试验基地,也就是后来对外公布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。我有幸分到一部发射团二中队。该中队是我国组建最早的两个发射中队之一,年发射了“东风一号”导弹,年发射了我国的导弹核武器,年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。该中队是一个英雄中队,曾荣立集体一等功、二等功、三等功。
发射中心地处戈壁深处,荒芜人烟,“地上不长草,天上无飞鸟,风吹石头跑”,环境十分艰苦。但因为我们在哈工大经受过艰苦奋斗的磨炼,毕业时立下了“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”的宏愿,心想,在哈工大上学时那样艰苦的日子都挺过来了,还有什么苦受不了呢?因此很快就适应了。尤其是得知这里是搞国防尖端事业的保密单位,是一般人想来也来不了的地方,心中油然升起了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。
在哈工大学到的基础知识、基本技能,在发射中队工作时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,使我较快地掌握了测试发射技术。而在哈工大时培养的“规格严格,功夫到家”的严谨态度、严格要求和严密作风,更是导弹试验和卫星发射时所需要的作风。有好几次,火箭立在发射场上,马上就要点火发射,但因为还有质量问题说不清楚,我本着“严肃认真,周到细致,稳妥可靠,万无一失”的要求,毅然中止发射,直到把隐患排除了才继续组织发射。就这样,在我参与和指挥的上百次发射中,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。
与我一同分到东风的电气测量专业毕业生共有10人(-1班3名,-2班4名,-3班3名)。其中穆文林、秦伸、周舜卿、王慧莲分到了测量研究所(原测量通信总体研究所前身),张秀桂分到二部,荣杰、刘桂秋分到三部,战德文、李嘉敏和我分到一部。哈工大分来的毕业生还有胡世祥、赵季平、怀国令等多名毕业生。这些同学中,大多数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,不少人在导弹试验、卫星发射和载人飞船发射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。
弹指一挥间。过去的哈工大,让我们难忘!现在的哈工大,令世人瞩目!将来的哈工大,定会名扬世界!
年6月7日是母校百年华诞,我们作为您的莘莘学子,衷心祝您生日快乐!
作者简介:刘庆贵,年出生,广西博白人,年至年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,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副主任。曾参加我国第一颗“东方红”卫星和"神舟"飞船等数十次航天发射任务。
作者:刘庆贵
编辑:杨桂锦奉青玲张艳吴雨阳